南昌市
242212平米
制药.生物 医疗设备.器械 医疗.卫生
我想入驻
2016年6月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江西赣江新区,赣江新区成为中部地区第2个、全国第18个国家级新区。2016年10月20日,赣江新区管理机构正式挂牌,标志着江西“龙头昂起”战略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赣江新区包括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城市、永修县的部分街道、乡镇,规划范围465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约6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2.3亿元,规上工业主营收入1982.8亿元,财政总收入10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70.8亿元,是中部地区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具备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优越条件。
一、“两区两地”的战略定位
一是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依托新区内的昌九产业走廊、滨湖生态廊道、昌九新型城镇带3条功能轴线,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率先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建设管理创新等改革探索,努力打造长江中游地区滨湖临江、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二是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高水平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向信息化、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努力引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是内陆地区重要开放高地。按照营造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营商环境的要求,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构建南昌综合保税区、空港物流枢纽等开放平台,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分工协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打造内陆双向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
四是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的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重要要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统筹推进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结合点,位于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长江横轴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京九发展轴的交汇处,区位禀赋的吸引力强劲。向东向南承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向西向北联动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是交通条件优越。新区位于京九大通道和沪昆大动脉的结合部,交通枢纽功能显现。沪昆高铁、京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福银高速、沪昆高速等多条铁路和高速公路贯通新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长江干支流高等级航道等航空和水运基础设施完备,正在推进的京九高铁将和现有铁路、高速公路以及昌北机场形成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与此同时,随着南昌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龙头岗综合码头一期工程完工、昌北铁路物流园加紧建设,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正在逐步显现。
三是产业特色鲜明。新区拥有国家级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南昌临空经济区、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桑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形成了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有机硅和现代轻纺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2016年,六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企业311家,主营业务收入1551.7亿元,占到新区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82.8亿元)的78.3%。
四是创新能力突出。新区及周边集聚了江西3/5的科研机构、2/3的大中专院校和70%以上的科研工作人员,拥有18个国家级和2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其中国家级7家)。新区还组建了中科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关村和20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6月,赣江新区正式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五是生态环境良好。新区依山傍水,东临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靠庐山西海、云居山、梅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赣江、修河及其主要支流纵横交错,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拥有多处省级森林公园和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多样,绿色资源丰沛,可开发利用土地较多,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进一步集聚人口和发展绿色产业的有利条件。
六是政策优势厚集。国家和江西省已赋予赣江新区先行先试权,并明确给予财税金融、土地管理、科技人才、税收优惠、涉企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优惠政策。政策的叠加效应形成了国家高度关注赣江新区、江西省举全省之力建设赣江新区的良好氛围。
经开组团
经开组团位于南昌市北郊,毗邻红谷滩新区,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40万,下辖一个桑海产业园,一镇(蛟桥镇)三处(白水湖、冠山、新棋周管理处)。经过25年的快速发展,经开组团顺利完成了8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任务,培育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电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产业。
产业发展
围绕“核心企业一产业链—产业集群一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实施“4+X”产业强区战略,即重点发展和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含光电)、新能源汽车与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智能装备制造四大主攻产业加速集聚,加大现化物流业、商业综合体及高端酒店、互联网+、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招商力度,巩固现有的家电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
中医药科创城
中医药科创城是融合开放、要素集聚、功能完善、辐射带动的产城融合新城,围绕“一中心、五区”,即:中医药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先行区、高端人才集聚区、产业发展引领区、文化交流传承典范区、健康智慧新城区。中医药科创城的建设将按照“双核驱动、协同发展”的模式推进,其中“一核”在经开组团桑海产业园,规划总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3平方公里。
主要打造和形成创新研发高地、孵化加速高地、人才聚集高地、产业聚集高地。产业发展引领区以创新的理念和更高的产业层次要求,着力补齐中医药产业链条短板,着重发展生产型医药企业(包括中医药、西药、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项目),大力引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项目,引进医药研发、检验、检测中心及医药创新中心(项目孵化、创新平台、医疗平台、运营平台)等项目。
中医药科创城作为赣江新区重点打造医药产业区,未来将成为江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生物医药是一个正在迅速增长的领域,蕴涵着广阔的创新与产业机会。近年来,医药创新与医药产业已经使该行业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该项目投资规模,创新中心项目投资10-30亿元(包括孵化器、创新平台),大健康产业基地投资50-100亿元,创新中心与中医药产业子项目投资5-10亿元(中成药、西药、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汇聚了桑海制药、济生制药、杏林白马、立健药业等一大批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以新药研发、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生产等组成的中医药产业链。
到2030年,科创城将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高端资源集聚区,聚集一批行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平台载体,生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创新成果,突破一批中医药领域关键问题,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领先的中国药谷。
政策支持
1、三年内立项新建、租赁达到一定规模的非营利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非营利性专科医院,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补助。对获得二级甲等三级甲等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对自建用房、租赁用房给予相应标准补助。
2、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按规定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性服务收费和增值税等。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进行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社会办养老机构收住三无、五保等政府供养对象的生活困难老年人,另按相应标准给予补助。
3、对从新区申报并新获批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补贴(助)支持。
4、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相应比例研发费用补助。
5、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平台,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或奖励。
6、对新认定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不含星创天地)的企业按规定给 予相应补贴。
7、对获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给予相应配套支持。
8、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技术发明奖、省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单位或个人,按规定给予相应奖励。
人才政策
1、引进入才获中央、省科技或产业项目资助的,按规定给予配套支持;对新区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能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和全职引进的“两院”院士或相当于“两院”院士层次的人次,按规定给予相应经费资助。
2、对引进新区全职工作的人才按规定给予相应特殊津贴。
3、人才在新区工作或自主创业的,按规定给予相应安家和购房补助。
4、人才在新区工作或自主创业的,按规定给予相应税收奖励支持。
5、高端领军人才配偶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按对口部门予以安排,其他类型的由新区人才办优先推荐就业。
6、人才子女入学优先安排,并按规定补助相应教育补贴。
7、在江西省三甲医院办理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每年为高端领军人才免费提供1次医疗保健体检。
8、对新区内各行各业人才获得国内外相应人才荣誉奖项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
详细地址:
南昌市江西省南昌市北郊
联系人:
谢先生
联系电话:
15372086089